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相关推荐换一批
  1. TB/T 1500.4-2009 接发列车作业第4部分:单双线半自动闭塞集中联锁(未设信号员)
  2. YD 5196.2-2014 服务器和网关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二部分:网关设备
  3. YD 5196.1-2014 服务器和网关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一部分:服务器设备
  4. YD 5195-2014 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
  5. YD 5100.2-2014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二部分:基站控制器设备
  6. YD 5084.2-2014 交换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二部分: IP 网络交换设备
  7. YD 5084.1-2014 交换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一部分: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
  8. YD 5100.1-2014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一部分:基站设备
  9. YD/T 2843-2015 基于 Radius 上报用户溯源信息的技术要求
  10. YD/T 2294-2011 统一 IMS 归属用户服务器(HSS)设备测试方法(第一阶段)
  11. YDB 043-2010 IPv4 用户会话技术规范
  12. YD/T 3116-2016 光纤到户用户接入点到家居配线箱光纤线路衰减测试方法
  13. YD/T 3265-2017 电信和数据设备直流端口 电磁兼容要求及测量方法
  14. YD/T 993-2016 代替 YD/T 993-2006 有线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
  15. YD/T 1633-2016 代替 YD/T 1633-2007 电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现场测试方法
  16. YD/T 2704-2014 电信信息服务的安全准则
  17. YD/T 2670-2013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移动网络客户信息安全管理框架
  18. YD/T 2655-2013 连接到电信网络的视频监控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与测量方法
  19. YD 5091.2-2014 传输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二部分 卫星地球站传输设备
  20. YD 5197.2-2014 接人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第二部分 VSAT 卫星地球站设备
  21. YD/T 2379.3-2013 电信设备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3部分:非中心机房的电信设备
  22. YD/T 2191.8-2013 电信设备安装的电磁兼容及缓和措施 第8部分:电信中心的 HEMP 防护
  23. YD/T 3202-2016 移动通信终端访问电信智能卡安全技术要求
  24. GB/T 51417-2020 电信钢塔架共建共享技术标准
网通电信双线用户 | 家庭/个人应用 2022-08-25 95 0star收藏 版权: . 保留作者信息 . 禁止商业使用 . 禁止修改作品
为什么会有南北互访困难的问题?
由于我G目前的网络ISP运营商有中G电信和中G网通,两者都有大量的用户。有一定网龄的人基本都认识“南电信”、“北网通”的说法,这几年随着网通的逐渐壮大,网通用户范围还在越来越大,北方很多省市(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辽宁、吉林等)的用户主要是通过网通接入上网;而南方大部分用户是通过电信接入上网,(现在南方网通用户也慢慢多起来),而两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连接带宽比较有限,虽然两者每年都在增加互连带宽,但还是远远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,因此也就形成了南北两地用户由于电信和网通的互联互通瓶颈,电信用户访问网通服务器、网通用户访问电信服务器都很慢,一般电信用户访问采用电信线路的网站的速度是非常快的(ping数据在几十MS之间,并且掉包很少);而跨网之间的访问非常慢(ping数据在200MS以上,并且有大量掉包),这样导致网站运营者的站点无论放在电信机房还是网通机房,都会丢失另一半潜在的客户--如果网站放在电信机房,那么势必丢失网通的用户;而如果网站放在网通机房,就会丢失电信用户。
那么,电信网通互联状况的糟糕程度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?大家不妨采用一组实测的数据来说明:
1.文件传输速度慢:电信用户上传/下载文件到网通服务器,只有可怜的几K,甚至0.1K,这个相信很多上网的用户都有体会;而同是电信之间的文件上传/下载速度可以高达40k以上;
2.ping延时:一般电信服务器之间ping的延时是在40ms以内(同省网的会更快,例如佛山ping广州服务器在10多ms);而电信到网通ping延时在200ms左右,并且掉包率在20%以上,这实际就是电信网通互相访问慢的根源;
3.电信网通线路不稳定:一般上网高峰时间(下午和晚上)互联互通瓶颈非常严重,而在凌晨和上午这个时间段,上网人数比较少,不会表现那么严重
·双线、多线,中小网站解决南北互访的最佳方案
既然南北互访对网站建设者和访问者都存在如此多的不便,那么肯定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解决,目前常见的是以下3种:
1-电信网通镜像
一个网站分别租用两个服务器,分别放在电信机房和网通机房,然后让电信用户访问电信站点,网通用户访问网通站点,这样让用户获得最好的网络速度。
2-CDN网站加/速服务
网通分别放一个缓存服务器,用户实际访问缓存服务器,缓存服务器再原网站服务器读取内容,并将已经读取的内容缓存到本地。
3-双线主机服务
双线服务器实际是一台服务器分别有电信和网通两条线路接入,通过对用户IP地址的智能解析,实现电信用户访问电信线路,网通用户访问网通线路,这样实现全G都快速访问的目的。基于不同的机房接入方式,双线服务接入有分单IP接入、单网卡双IP接入和双网卡双IP共3种接入方式,其中最好的是单网卡双IP接入,分别提供一个电信IP和网通IP。
有不少资料拿这几种方式进行比较,分析各自的优劣,这本来也对读者很有帮助,不过看过这些报道还是让人不免部分偏激,会认为某一种方式比其他的方式好,或者觉得哪一种最好,哪一种最不好,其实事实也并不是那么绝对,因为除了效果,还要考虑投资以及维护等问题,最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基于网站的不同性质,比较合适的互访解决方式也不同:例如,大型的门户网站比较适合采用CDN加/速服务,这种技术对静态内容加/速效果明显,而门户网站基本都是以静态页面为主,但是该技术并不适合中小网站使用,因为需要的资金太大,而且对动态页面不适用;电信网通甚至教育网做多镜像站点的方法也是大站常用的加/速方式,这种方式同时也能达到分流减压的效果,但是数据的同步和维护比较烦恼,而且资金投入也不小,不适合中小网站,反而是双线、多线在资金和达到的效果方面更能满足中小网站的需求,不过这种技术也有缺陷,就是稳定性不好,因为基于归结到底还是要基于IP进行线路选择,在DNS解析、路由解析方面过于复杂,另外,这种双线加/速虽然可以实现南北访问的基本同速,但是并不具备分流的效果,服务器的压力还是较大,因此多用于访问量压力不是很大的普通站点,尤其是近年来在虚拟主机领域得到很好的推广使用,也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。
·如何才是优秀的双线、多线虚拟主机
双线、多线技术效果如何样,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,一个是采用的网卡、IP办公模式,二是对用户IP地址的智能解析是否稳定可靠。
先谈第一个问题:
1.双网卡双IP的双线:早期一些机房由于自身技术/设备不过关,无法在机房路由器上实现切换,只能采用一台服务器两个网卡,两条网线分别接入电信/网通,这样做会导致服务器路由随机波动,并导致用户访问时快时慢,甚至完全不能访问,这种实际已经是被淘汰的落后方法。
2.单IP的双线:单线单IP实现双线路,这种是新兴的路由技术,这个IP不属于任何电信运营商,当解析的时候,自动判断访问者是那种线路,使该IP走那种线路,满足各线路需要。不过,单IP双线服务是在机房路由器级基于用户线路,切换相应的电信/网通线路,由于大部分双线路机房是从电信、网通获得IP地址,没有权限切换线路,导致基本无法达到全网快速的目的,而一部分有IP自治域的机房,却无法获得从电信/网通获得足够的带宽,导致用户访问速度并不理想。
3.单网卡双IP的智能双线: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上面,但是由于在单网卡上绑定了2个IP,所以可以分别从电信/网通获取IP地址,通过域名解析服务器作智能切换,从而避免了单IP双线的弱点,真正实现全网快速访问。
网上也有一些运营商采用第三方ISP线路达到双线的效果,就是采用非电信非网通的线路,例如:移动、联通。这种线路连接到无论是电信和网通的速度都是很不错的,效果与真的双线差不多,不过毕竟有带宽限制,小型网站速度很不错,大型的网站就不行了。
所以,大家在选择的时候,可以尽量选单网卡双IP的双线或是第三方ISP线路,效果都不错。
再说说第二个问题:IP地址的解析
不管是哪一种双线,都需要对用户和服务器的IP地址进行解析才能选择线路,所以IP地址解析技术、设备和一个完善庞大的地址库是非常重要的--其原理是用户访问网站时先向DNS服务器查询这个网站的IP地址,而DNS服务器会判断用户是电信上网还是网通上网?是电信上网就返回电信IP地址;是网通上网就返回网通IP地址;这样实现智能判断,智能识别的目的。
由于这种解析技术有一定的门槛,所以不是每个运营商都能够实现,而只有采用了智能DNS解析的双线主机才可以说的上是真正的双线服务。
关于域名解析,网友LING-3063在15页290-293楼有详细描述,推荐大家去看看
/viewthread.php?tid=494106page=15#pid2080979本帖最后由xintao800于2008-12-2617:27编辑]
本资料共包括以下附件:
新路由脚本\
新路由脚本\cnc.rsc
新路由脚本\tel.rsc
新路由脚本\说明.txt\....

[下载]15014971457.rar




上一篇:防范与监控系统设计方案
下一篇:F-NET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与预算